Posted on

對防曬的認識

  • 紫外線的種類

紫外線可以分為三種,UVA,UVB和UVC。首先,波長越長的紫外線,穿透能力越強,也就是越傷害皮膚哦!

防曬系列2_臨界波長

UVA

先說說UVA,UVA全年的分布比較平均,但穿透力強不易被雲層阻擋。
波長為320-400nm,是三種紫外光最長的,所以是是肌膚的大敵哦!
因為可以直達真皮層,可以穿過家中或是車窗的玻璃,甚至可以穿過水及雲層,可以說是無所不在。
它會破壞彈性纖維和膠原蛋白纖維,導致皮膚失去彈性,
同時還可令表皮即時曬黑,使皮膚容易出現皺紋等老化跡象,對肌膚的傷害最深!
現在一般人照的太陽燈,主要都是利用UVA來使皮膚變黑的。

UVB

夏季時分的UVB會較冬天為多,天陰時部分UVB會被雲層阻擋。
波長為280-320nm,只能到達皮膚的角質層和表皮層。
但不代表沒有傷害哦,UVB會令皮膚色素增加,並能在短時間內令皮膚引起灼傷、變紅。
另外要注意的是UVB是可以被我們的DNA分子直接吸收,所以UVB是其中一個主要致癌原因。

 UVC

最後波長(200-280nm)最短的是UVC,不過能量是最強的哦!
幸好這個UVC連臭氧層都穿不過,所以根本不會到達地表,也就是說不會對肌膚造成傷害囉。
不過因為環境污染,有些地方的大氣層已被破壞,例如澳洲,
所以能阻隔UVC的功能也相對降低,在那兒的時候應該要特別小心。
  • SPF (Sun Protection Factor),防曬係數

防曬系列2_SPF
SPF 是針對 UVB 的防曬指標,也是最常見的防曬指標之一。剛剛提到,UVB 主要造成皮膚曬傷和變紅,這種傷害短時間內便會顯現,所以是相對容易用人體測試的。因此 SPF 數值的人體測試,通常用背部的皮膚,一邊有擦防曬產品,另一邊沒擦防曬產品,看看曬了多久皮膚開始出現曬紅。假設沒擦的這邊 10 分鐘就曬紅了,而有擦的過 100 分鐘才曬紅,那麼 SPF 就是 100/10=10,或換句話說,SPF10 代表該產品可以曬紅的時間「延長10倍」。同理,SPF50 的產品就是可以讓你被曬紅的時間延長50倍。
防曬系列2_SPF2 防曬系列2_SPF3
 所以你實際曬紅、曬傷的時間,主要還是看「當下的紫外線指數」還有「自己的膚質」,防曬產品只是讓你「延後」曬紅、曬傷。
  • PA(Protection Grade of UV-A),UVA 防護等級

防曬系列2_PA

這個標示大家就應該比較熟悉。因為 PA 是「日本化妝品工業聯合會」在 1996 年提出的一種標示法,而台灣很常見到日系的產品,自然就對這種標示比較熟悉。一開始 PA 最多只有到 3 個+號,但在 2013 年之後,因為該協會接受了新版的「ISO 24442 UVA 防護效果測定法」,所以最高可以標示到 4 個+號。

但 PA 要怎麼測量?其實 PA 是把測量出來的 PPD 數值,採用一個換算表,簡化成用+號來表示。換算的方式請見上表 ,簡單說,PA 的+號越多,就有越強的 UVA 防護效果,防止曬黑、曬老的能力就越強。

目前台灣也跟進日本的標準,因此現在你在台灣買得到的防曬產品,也能看到最多到 4 個+號的標示法喔~

PPD (Persistent Pigment Darkening) ,持續曬黑係數:

防曬系列2_PA

SPF 是用來評估 UVB 的強度,那 UVA 的強度當然也要有個方式評估。複習一下,UVA 造成的是皮膚「曬黑」,所以檢測的方式跟 SPF 接近。定義是「使用防曬劑後,光源照射,皮膚產生持續 24 小時以上的變黑現象所需時間,與不擦防曬劑時所需時間的比值」。換句話說,PPD10 的產品,代表如果皮膚原本曝曬 10 分鐘會曬黑,則塗抹 PPD10 的產品能讓你的皮膚撐到 100 分鐘才被曬黑。但台灣民眾對這個指標比較不熟悉,產品上也比較少看到這樣的標示。

防曬廣度及防曬均勻度

 1. 臨界波長(Critical Wavelength)

波長越長的輻射線,通常越難被阻擋,因此多數防曬劑對於波長較短的 UVB 都有不錯的阻擋能力。但隨著波長增加,防曬劑的防護力就會下降,而到達某個波長時,整個防護力就會突然陡降。在這個防護力陡降時的波長,就被稱作「臨界波長」,代表這個防曬劑的防曬能力範圍,在比這個「臨界波長」的波長更短的範圍。大家可以對照下圖,橘色線的吸收曲線,底下會有一塊面積,佔總面積 90% 處的波長,就被定義為臨界波長。

聰明的你,大概就知道「臨界波長」越長(數值越大),就代表這個防曬劑的防曬廣度越大。一般來說基本的防曬產品臨界波長要能達到 370nm 以上,如果臨界波長能超過 380nm 才稱得上進階級的產品。臨界波長偏短的,代表產品的防曬力偏向波長較短的UVB,但長波UVA的防禦力就比較弱。

 

2. Broad Spectrum (寬頻防護) 標示

依照法令規定另一種標示 Broad Spectrum(寬頻),只要防曬波長達 370 奈米以上,就可以使用這個標示法。

大部分的防曬產品對 UVB 的防護力都比較好。如果一個產品只能防 UVB 但對 UVA 防護卻很爛,應該不會是你期待的結果,因此防曬劑對於 UVA 和 UVB 的防曬力「均勻度」就更顯重要了。那要怎麼表示防曬的「均勻度」呢?

先想簡單一點吧!如果你有一把紅豆跟一把綠豆,兩把豆子混在一起,你要怎麼呈現豆子的「均勻度」?把綠豆的數量跟紅豆的數量相除不就好了嗎?如果比值越接近 1,那就代表均勻度越好囉!

所以實務上,我們就是把對 UVA 的保護力除以對 UVB 的保護力(通常這防 UVA 的能力會比較弱,所以這個數值會小於 1 ),就可以大致得出防曬產品的「均勻度」。目前常見的有以下兩種表示法:

 

防曬產品的抗水性(Water Resistance)

防曬產品最怕什麼?答案通常是水。如果流汗或者是泡水後,防曬劑會脫落,防曬的效果就會大幅下降。平常如果你都在室內,那防水性相對就不重要,但如果是要在戶外做會大量流汗的運動,甚至是去水上活動,那產品的防水性就不能忽視了。不然買了貴鬆鬆的防曬,一跳進水裡就通通掉光,不是在擦心酸的嗎?

目前市面上有關防水能力的標示僅有抗水性(Water Resistant)及非常抗水性(Very Water Resistant)兩種,但認證的標準卻有兩種,分別是美國系統的 FDA 標準以及歐洲系統的 COLIPA 標準。這兩個系統都不會講防水(Water-Proof),因為那太唬爛了,實際上就是不可能達到「防水」,頂多只能「抗水」。「防水」那是像「潛水錶」這類的精密器材,實際上測試過可以在深達 XX 公尺的水中不會進水,才能這樣宣稱。所以如果以後看到寫「防水」的防曬產品,基本上就先不要考慮了,保證唬爛。

但這兩種系統的檢測方式稍有不同,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表格:

防曬系列2_抗水性-1